首页

足恋网站导航

时间:2025-05-25 23:59:58 作者:英歌舞惊艳亮相文博会 浏览量:92885

  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思想内涵和生动实践,展现了中国愿更好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心。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认为,面对日益凸显的全球性挑战,白皮书的发布将帮助国际社会和各界人士更加清晰地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凝聚起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画出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最大同心圆”

  10年前,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彷徨求索的世界点亮前行之路。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稳步推进,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世界前途命运提供的重要思想引领,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变乱交织,世界需要解决深层次、长期性问题的方案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坚持和平发展、致力于合作共赢的应有之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苏晓晖认为,白皮书系统阐述当前世界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动力、面临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经过10年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很多国家与中国相向而行、同舟共济,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时代潮流,为人类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的广泛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全球和全局视角,深化了对国际关系正确相处之道的探索,呼吁各国秉持团结合作精神,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唯有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选择。”

  “正如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所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曙光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秉持的人类立场和世界情怀,“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画出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最大同心圆”。

  “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10年来,中国用笃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波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途光明、愿景美好,但光明的前途、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到来,需要世界各国的担当、行动与合作。10年来,中国率先行动,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这些倡议落地生根、惠及各方。“通过参与这些实践,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利己主义和保护主义,打破了个别国家唯我独尊的霸权思维,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

  “理念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落实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三大全球倡议走深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在吴心伯看来,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在共建国家间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助力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特别是帮助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的包容性发展;全球安全倡议致力于通过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打造安全共同体;全球文明倡议主张文明互鉴、克服文明冲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价值观基础。

  “新时代呼唤新理念。中国提出的理念是基于长期实践,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是对全球问题全面深思的成果,富有生命力。”苏晓晖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出发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了综合性解决方案。

  “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不仅是一个承诺,中国正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以及三大全球倡议等将其具体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表示,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统一起来,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搭建起各方广泛参与、汇聚国际共识、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实践平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三者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连续6年写入联大决议,多次写入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10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陈东晓表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国际层面的自然延伸,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不仅惠及14亿多中国人民,也将惠及世界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也为各国人民走向共享繁荣的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吴心伯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年来,中国积极运用自身资源和力量,推动一系列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的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具体行动弘扬真正的多边主义,弥合南北发展鸿沟,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陈曙光表示,面向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人民日报 记者 吴刚 俞懿春 陈尚文 曲颂)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客货运量成倍增长

浆水酸菜是西北的特色风味,但很少有人想过它可以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甘肃天水小伙王兵,大学毕业后瞄准浆水酸菜,与兰州大学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发了浆水方便面、浆水米线、浆水酸奶等产品,深受大众喜爱。把家庭作坊式的“特色小吃”做成健康消费产业,既延伸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也“串起”了当地企业、种植户和务工人员的“致富链”。

甘思德:人工智能当前面临三个挑战

预计中秋、国庆假期,跨区域人员流动量持续高位运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包括营业性客运量、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小客车出行量)达20.5亿人次,日均2.57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日均增长11.5%,比2022年同期日均增长58.8%。铁路、公路、水路、民航营业性客运量全面回升,营业性客运总量将达4.9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日均下降27.9%,较2022年同期日均增长78.6%。

联播+|着力提升“四力” 总书记把脉新闻舆论工作

“中国复眼” 工程核心电子器件速调管首支将交付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强调为基层减负。在湖南,他强调,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把这项工作抓下去;在重庆,他指出,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

微软未来4年将在马来西亚投资22亿美元

如今的彭水,生态旅游业提档升级成效显著。2024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接待游客24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0.4亿元,当地连续五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